【旧文拾零】在网上读书园地与陶梦兄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神马作文网 212 0

陶梦:

末位淘汰制的利弊。

兄所举的情况,确实值得考虑。但是有弊也有利,学情不理想的地区,假如45分是杠子,也给学生留下了上进的希望,不至于打击太多的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毕竟评价是个相对的机制。如此说来,设限也是尊重差异化的表现。

就我夫人这边而言,语文每六65分以上,才算合格。这就有一个好处了,给教师施压,不能不设限,如果不设限的话,大家都可以考六十分,教师不会太重视学业水平测试,过了就行,还是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高考上,中等及以下学生受关注较少。.......

fenglong88:

说“末位淘汰制”的话,其实有一个前提需要明了,即教育这一行为是否可以使用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不可以,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教育的作用是使人成长,而不是在知识学习上不合格就要打上“已被淘汰”的标签,也就是说不使用这个制度更能体现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所体现是工业化生产的量化标准,而并非是人性化的尺度。

话又说回来,一名教师教得再好,也会遭遇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遭遇不能达到学习要求的学生,强行矫正和拔高,亦非正常的教育手段能够奏效,所以教师或强性命令、或集合家长之力、或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或威逼、或布置超量作业……反正通过不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达到学生熟悉考试内容的目的。

钱穆先生曾在《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有过这样的一段话“今日中国学校中对于本国文字之教育,我无以名之,名之曰迁就之教育。夫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往而赴。迁就教育则不然。教育者自身无标格,乃迁就被教者之兴趣与程度以为施教之标格。夫学问有阶段,不可躐等,此义尽人皆知。”这里面的“迁就”是目前教育的一个大问题,而学业水平考试定格于“所学”其实就是一种迁就。除了,迁就之外,目前中小学的“躐等”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小学无留级、中学无留级,有的学生中学三年,头两年不努力学习,到初三之后,玩命背题、背作文,然后勉强升入高中,根本缺少学习过程,而进入高中后学业水平测试依然沿用这种背即可过关的模式,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体会到学习过程的重要呢?对具体的数字,我并不表示乐观。

兄说“学情不理想的地区,假如45分是杠子,也给学生留下了上进的希望,不至于打击太多的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这个设想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与实际是否相合,尚不能如此笃定会给“学生留下上进的希望”。不知兄是否能想象,在一群学情不理想的学生中,有上进心的学生会被歧视、取笑的场景,或是想象学生在公布成绩后互比低分笑逐颜开的场面,或是交流考试时抄袭情况和手段的热切对话。

我们这里的学业水平测测试只有等级,没有分数,以前达标指标在95%左右,现在因有的科目实现了100%,所以统一要求100%了。但问题在于我们只是普通校,每年都要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而这种只求通过测试的行为,最后却是教师的精力大多被准备测试消耗殆尽了,至于高考的准备反而成了副目标,而矫正学生学业水平后的释压过程,也对高考复习很不利。

上文所谈钱穆先生的文章后面还有一段“今国人每议本国文字为深玄难解,不知此当投入亲验。唯读《庄子》可解《庄子》,唯读《史记》可解《史记》,若先斥《庄子》《史记》为难读,先读其浅者易者,而文字文学之阶层亦重重无尽,若取迁就主义,则更有其尤浅尤易者。日亲浅易之读物,永不能达高深之了解。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这一段也可作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注脚,然而,如果我们“取法乎下”,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

陶梦:

嗯。能理解兄的想法。

钱先生眼光、胸襟、经历皆在我等之上,所论不无道理。兄所虑,结合更为复杂的一线实情,也是我要认真考虑的地方,这两点,我受益匪浅。

兄的主张,我之所以不敢苟同,根本在于学生是否可以规训上面。我主张要有规训。至于兄所说的其他情况,一层一层剥开分析,不是无头丝绳,尚有解开的可能。

fenglong88:

我并非不主张规训,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所受规训颇多,因其年幼无力反抗,故而多为顺从,及年龄稍张,外在的规训渐渐失去效力,至于高中时期,学生早已明白规训的苍白无力。何况,预设学生是否可规训也只是一种假设,顺之而行,可规训的学生好说,那不可规训的学生又如何处理呢?又如何监督后续处理的合理性呢?这也都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另外,一时的规训,例如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并不能体现教育的连贯性。我个人认为现在“修身”课程的缺失,使学生失却了在幼年时期接受自律教育的时机,他们一直只接受了他律的规训,一旦外在规训失效,学生因从未接受过自律的熏陶,也就很难产生自主的意识了。

陶梦:

嗯,兄还是有求全的焦虑。我也有,只是我把一半问题放在家校合作的研讨里了。

您说自主意识,与规训不冲突。规训也不只是训。规,有很多有意味的形式与技巧。

另外,这一评论也暗示,教育不是平均主义,不是仁慈的施舍和乌托邦。

fenglong88:

快要回复完的时候,机器故障,七八百字的回复全部丢失了,重新来过时,已是意兴阑珊,暂且简答如此,请兄见谅。

我的想法并不是求全,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已经明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的事实。但身为教育工作者,允许学生可以不接受教育,但不允许教育工作者不去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对“教育不是万能的”的体认,另一方面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工作的进步。

我所谓加强自律意识并不是用来替代外在规训,而应是对外在规训的内在补充。

至于凤姐现象,从大的环境方面讲,真正如兄所言是社会引导所致,从教育角度讲则是长期以来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态度缺乏系统细致研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陶梦:

兄的说法,容我再认真想一想。回到此前讨论的题目,学业水平测试应该如何搞?兄有何高见?

语文教育,我无力评说整个教育,只得先说这个,语文教育的求全问题,可能还是要给学生一些规训,同时让一些基本的东西深入人心,再任其自己处置了——自己处置或许可以说成是习得或生成。

规训是一个系列,是一个漫长而跨越不同学段的过程,目前的教育只重点上的探讨,不重视线上的整合,是教育乌托邦的表现之一,弟通过家校合作视角来呼吁,不知兄可有什么想法赐下。

在规训的同时,让语文回归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有一套体系,隐藏在经学里,也隐藏在经典本身之中,可是,自五四甚或可以说自胡适以来,这个传统被抛弃了,一提到经学,一提到经典,都是迂腐的没落的。

以弟有限的专业研究经历来看,语文教师可能还是要先读经典,先浏览解经之作,看看儒家,尤其是道学家,无论是程朱,还是狂禅学派,还是近代诸公,为什么始终强调“心”。此心的强调,每于乱世,最能引起学者的注意和一般人的共鸣。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语文教育,功夫可能还在教育之外。一个人的品格、学养、胸襟、眼光,决定了一个人的教育之道。兄不见民国有些老夫子,未曾学教育之西洋学,其有关教育教学的见解不也照样通达西人之理论么?

fenglong88:

从目前看,我的意见是如果实行学业水平测试,就要减少高考科目,让两种测试在科目上不重合,开放报考,让高校自主招生时分别参考水平测试和考高科目成绩来录取。当然这种想法不过是折中而行的理想而已。如果极端的话,不如取消学业水平测试,由高考直接发挥选拔功能,使学生得以避免不得不趋于下乘的学习目标。

家校合作,这种做法我们学校以前搞过这样方面的德育特色,名为“家长学校”,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家长本身受教育的程度、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往往极为简单,对孩子的要求也极低,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对教师怀有敌意和偏见。所以不可在此方面抱有过多希望,只能是作为周详考虑的部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也跟前面说过的长期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规训的长期性是必然的,但有些教育事实往往与规训相悖,而教育事实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也是我试图用自律弥补的外在规训的原因。

传统的割裂,五四为一刀,文革为另一刀,至今有人依然不知反省,不能全面衡量文化的意义,这也是对教育缺乏长期连贯的研究所致。

教育问题无古今无中外,因为教育问题纵横贯穿古今中外。民国时期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个时代,老夫子们沉潜涵养的功夫,是我等后学难以企及的境界。

陶梦:

趋于下乘的学习目标,让弟难以接受。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再深入思考,才能周全。前面批评肖远骑的文章时,已经强调,在无力改变机制的时候,教师最容易做到的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不是逢迎,也不是媚下,而是一种智慧的展现,一种身心的调适,一种利人利己的策略。具体说来,我按照我自己的教学理念,分层因材教学,学业水平测试能奈我何?

我夫人就是这种教法态度,她后来也督促学生,也焦虑,但依我冷静观察,她不去用心督促,依平时努力,照样可过。事实或可证明。只是为人师者好为人师,责任道义在肩头,累心劳力更甚而已。

课堂的隐性主导是家长。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我哥哥的孩子,在他的拜金思想教育之下,至今不愿接受学习是为了提高修养,狭隘地理解为学习是为了经商赚大钱。人品可以通过赚多多的钱来解决。他现在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

家校合作的意义、方法,恐怕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家长也并非如兄所言这么糟糕。擒贼擒王射人射马,源头处,还是教育好家长。这里而的内容,要说得多了。现在国内外那些相关研究,弟读了一年多了,多是些平面化的论说或经验介绍,毫无哲理背景,缺乏理论穿透力,实践起来自然苍白无力,效果不彰。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鲁迅喊了一嗓子,应者有几个?现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家长也有些觉醒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机制却跟不上。教师当如何做呢?

教育,真是一个严肃又严肃的母话题。现在多数把它当成一个分支,一个骗名骗利的由头。真是人的悲哀。

fenglong88:

我行我素在思想上固然容易做到,但在现实中实在是举步维艰。如令夫人的改变,即可证明焦虑问题实非教师个人认识所能够改变得了的。

如果不能保证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教育理念的长期性和统一性,那么教育家长也难以成为突破口。

兄所提到的拜金现象和趋名趋利现象,本在丢失的帖子里有所涉及,简言之,依然是长期以来,价值引导失位、教育研究失位、缺少对过程和态度的约束所造成的。对于持这些观点的人来说,如果人人都能直接摘桃,那谁还种树呀,殊不知自己这个树上的桃,是别人的树上长不出来的。

我最近所读的关于教育方面几本书(以台湾日本为主),分别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哲学导论》《教育学方法论》《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把自然还给孩子: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求实的教育》。

以往分享

【旧文拾零】 关于概念的修正

【旧文拾零】简答陶梦兄关于作文问题的思考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研究方向”的一次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于网上读书园地论坛答陶梦兄问

【旧文拾零】一段跟“体罚”相关的交流

【旧文拾零】关于应用与拓展的思考

【旧文拾零】明确趋向,导引思路——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旧文拾零】2006年在国学论坛上一个与别人吵嘴帖子的记录

【旧文拾零】关于文章作者不认可语文阅读题答案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一篇论文视角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在网上读书园地和陶梦兄探讨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

【旧文拾零】学校发展大讨论

【旧文拾零】我的“教学模式“”

【旧文拾零】备份“关于《锦瑟》的对话”中自己发言的部分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需要整体设计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是否存在多余内容的对话

【旧文拾零】给心系国学的家长们的建议

【旧文拾零】答问七则

【旧文拾零】写在《祝福》后面

【旧文拾零】简析语文学科自身的致乱因素

【旧文拾零】简论梳理

【旧文拾零】透视“表达与交流”

【旧文拾零】 我在一个社区的部分回贴

【旧文拾零】例谈变“超预设”为“生成”

【旧文拾零】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旧文拾零】区别与关联——浅谈阅读和写作

【旧文拾零】立锥于传统与变革之间(片思一束)

【旧文拾零】“知、思、悟、行”——我的作文训练思路

【旧文拾零】 “四门八面”——文本教学形式初探

【旧文重发】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作文的真相

关于把“知思悟行”作为作文起点的对话

对作文教学及策略的认知与重构(较为冗长枯燥,慎入)

基于“阅读”、“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

答某家长关于孩子作文的两个问题

语文杂谈(二十一):作文难教之我见

作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作文难教的对话

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标签: 初三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