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最新研究揭示,自1835年以來,人類建造的數千座巨型水壩蓄積了驚人的水量,其質量重分布效應足以改變地球自轉軸,導致兩極發生可測量的偏移。
該研究於5月23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科學家指出,地球地殼像一層堅硬外殼漂浮在粘稠的地幔之上。當大量水體(如水壩蓄水)在地殼上重新分布時,其重量會驅動地殼在地幔上滑動,進而改變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這一現象稱為「真極移」。
此前研究已證實人類活動引起的水體遷移可導致極移:氣候變化引發的冰川融化預計本世紀末將使兩極偏移27米;而1993-2010年間的地下水開採已導致80厘米偏移。
這項新研究量化了1835至2011年間全球6862座大壩的影響。數據顯示,其蓄水總量足以填滿兩個大峽谷,並使全球海平面下降23毫米。研究發現,正是這些蓄水導致地球兩極在研究期間累計偏移了1.1米。
「水壩不僅從海洋抽水、降低海平面,更在全球範圍內重新分配了質量。」研究主要作者、哈佛大學研究生娜塔莎·瓦倫西奇解釋道。
通過計算機建模,研究揭示了極移的兩個階段。1835至1954年,北美和歐洲大規模建壩使北極向東103度子午線(途經俄羅斯、蒙古和中國)移動20厘米。1954至2011年,東非和亞洲的大壩建設增加質量,導致北極向西117度子午線(貫穿北美西部和南太平洋)移動57厘米。極移路徑呈搖擺曲線,總偏移未超過1.1米。
瓦倫西奇表示,儘管極移對地球進程的影響較小,但水壩對海平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兩極偏移約1米,不會引發新冰河時代,但對海平面影響顯著。」20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12至17厘米,其中約四分之一的水被水壩攔截。她強調:「水壩的蓄水效應需納入海平面上升預測,因為其影響可能相當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