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之美并非晦涩

神马作文网 219 0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与之相对的是“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有人认为,文言文凝聚和蕴含着中华祖先的智慧,是现代人不可随意丢弃的。也有人认为,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低,已经演变为理解古籍的专用工具,不必人人都学习文言文。

请结合高一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文言文学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学生习作

□杨君怡 广州市第七中学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上一道瑰丽景观,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浓缩了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学成就。文言文不应被丢弃。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由于书写不便,文言文大多为言简意赅的单音节词语,简练而富有韵律美。如《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用了“树树”“山山”两个叠词,将白话文中的“很多树”与“很多山”,转换为了简短而朗朗上口的诗文,并且将冗长的环境描写用几个词语简练地表达出来,且对仗工整,这就是文言文中特有的美所在;又比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和“滚滚”既可以使诗歌充满韵律美,又使读者感受到纵向和横向的交错感与时空的广阔感。相比之下,白话文虽然表达更清楚,却少了一些音韵之美和简练之美,所以,我们为何不保留文言之美呢?

显然,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注重“炼字”。炼字,顾名思义,就是对所用文字要进行推敲与分析,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文学才能与智慧、情感的体现。如《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滑”字就用得十分巧妙。白话文中,我们只能将它表达作“像黄莺在花下鸣叫一样婉转流利”。而作者单用一个“滑”字,就将那种婉转、轻快、圆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信,你将“滑”换做“转”或其他,就会明显感觉少了原有的韵味。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炼字”值得我们深思。

正因为文言文语言密度极高,加上高水平的文学表达技巧,在许多现代人眼中它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于是有人便质疑文言文的实用性。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费孝通提到,人们用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与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而文法与艺术的作用就在于减少文字的“走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现成的文言文在它当初产生时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文意与情感,已与我们当下读到它时有了不同,我们要对它进行彻底解读,只能通过一些技巧与方法。事实上,如今文言文已成为我们了解历史与古代文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文法与艺术特点,我们才能逐渐还原历史。文言文的实用性显然并不只在于交流,还在于研究和探索。

于是,文言文已上升到了文学鉴赏的层面,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学,事关我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对中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文言文正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之一,其蕴含的深刻思想、道德观念、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有必要让它永续发展,成为每个中国人坚定内心的力量之一。

教师点评

本文结构清晰,层层推进,行文流畅,能够将课内所学古诗文与必读书目的知识进行迁移分析,语言凝练,观点鲜明,论证充实有力。

开篇便陈述了文言文的历史由来与意义,提出中心论点“文言文不应被舍弃”。其论证主要以分论点独立成段的形式展开。

文章第二段点明了文言文言简意赅,有韵律感的特点,引用了《登高》中的诗句,段末再次回应文章中心论点;第三段继续推进,提出文言文注重“炼字”,应用了具体案例分析,并进行与换字和白话文翻译的来对比论证;第四段再回扣题目,由文言文的特点,分析出文言文的实用性被质疑的原因。同时作者能利用必读名著《乡土中国》中关于文字作用与表达的观点进行论证,这也是一大亮点,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第五段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并回应中心论点;最后进行总结,再次点明观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广州市第七中学教师 胡泳斯)

标签: 高一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